WFU

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

仙風道骨並非清淨 — 過瘦對化療藥物毒性與淋巴水腫的影響






癌症治療的複雜性,遠超出我們的想像。除了治療本身,個案的體態組成(Body Composition)也會顯著影響治療成果與副作用風險。我們必須知道:副作用不是只有胖胖人才會遇到的問題。

過去,我們談了很多「過重」與「肥胖」對淋巴水腫的影響,相信大家都已經將這個觀念謹存於心。但其實在臨床或健康照護協助路上,我們也不乏遇到「過瘦(*註)」的個案,在接受癌症治療後出現劇烈的藥物毒性反應與難以控制的淋巴水腫。

奇怪了?過瘦怎麼也會影響淋巴系統呢?它和化療藥毒性又有什麼關聯呢?讓我們從頭說起吧!


「太瘦」也可能是一種風險?


許多癌友在診斷初期,因為食慾下降、心理壓力或化療副作用,導致體重快速下降。但這種「瘦」不是單純的外表變小,而是可能代表:

  • 骨骼肌大量流失(sarcopenia)
  • 脂肪組織與筋膜支撐系統萎縮
  • 器官緩衝與代謝能力下降

當身體缺乏足夠的脂肪與肌肉來吸收、儲存、分解與代謝藥物時,化療藥物將更直接地與器官組織接觸,導致毒性反應明顯增加。

根據澳洲Macquarie University的研究(Brown et al., 2021),低體脂與低肌肉量的乳癌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,出現更嚴重的副作用與劑量限制相關毒性(DLTs),例如噁心、嘔吐、疲倦、感染風險上升,甚至出現治療中斷。


癌症惡病質(Cancer Cachexia)對淋巴系統的挑戰


「太瘦」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節食或運動,而是一種惡性體態失衡。這種狀況在醫學上有個明確的名稱:癌症惡病質(Cancer Cachexia)。這是一種進行性、不可完全逆轉的代謝性疾病,會導致:

  • 體重持續下降(特別是肌肉)
  • 慢性發炎反應升高
  • 能量代謝異常
  • 營養攝取量減少或吸收困難

Cachexia不只是體重變輕,它背後隱含的更是指向全身性免疫調控與代謝崩壞。那麼,這些變化會如何影響淋巴系統呢?它很可能造成:

  • 疤痕修復力及筋膜滑動性下降
  • 缺乏組織間液的正常壓力差
  • 發炎因子大量釋放
  • 毛細淋巴管內皮細胞損傷
  • 淋巴管再生能力受阻
  • 免疫反應異常
(更詳細的說明請訂閱Cancell線上課了解更多)


過瘦與化療藥物毒性:來自臨床的現實挑戰


從癌症治療設計的角度來看,化療劑量往往是根據「身高體重(Body Surface Area)」來做計算,但這個公式並不能準確反映每位個案真實的身體組成比例。

例如:兩位同樣身高體重的個案,如果其中一位是肌肉充足、脂肪適量的健康體態,另一位是脂肪極低、肌肉量流失嚴重的惡病質個案,兩人使用了同樣劑量的化療藥物,就很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!

研究指出,骨骼肌質量與脂肪比例較低的個案,對於藥物較無法有效被分布或緩衝,導致:

  • 藥物毒性集中在肝腎腸道,易出現肝酵素上升、腸胃不適或電解質失衡
  • 免疫系統更易受損,出現感染、口腔潰瘍、血球下降等副作用
  • 疲勞與倦怠感更為明顯,進一步惡化肌肉流失,形成惡性循環

Brown等人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中便強調,這類族群因藥物耐受性下降,化療容易中斷或需要減劑量處理,導致整體療程效果打折扣。


中場加碼:筋膜滑動與淋巴循環:被忽略消腫的細節


大家可能沒特別想過,筋膜滑動也會影響淋巴水腫的表現。除了身體組成與代謝能力的挑戰之外,筋膜組織的滑動度也是我們在評估「過瘦個案」淋巴水腫風險時,常常會觀察的關鍵。

筋膜是全身最大的感覺器官與結締組織網絡,它不僅支撐、連結與保護身體結構,更是淋巴管的重要支架,可說是撐起淋巴液「潤滑」與「通行」的重要通道。當身體脂肪量不足時可能會發生:

  • 筋膜厚度減少,纖維化風險增加
  • 滑動層之間失去潤滑脂肪與水合組織,容易產生沾黏
  • 淋巴管在沾黏與滑動受限的區域中流動不順暢

筋膜組織失去足夠的滑動潤滑層,組織之間的滑動性會明顯下降,形成「滑動障礙」。這種障礙會:

  • 增加組織液在組織間滯留的風險(水腫風險增加)
  • 影響壓力梯度傳導,使得淋巴液無法有效流向集合淋巴管(反阻力現象)
  • 淋巴管因缺乏支撐與滑動空間,而發生塌陷與閉塞(管路失能)

簡單來說,過瘦不但會削弱了身體系統既有的「幫浦」功能,更削弱了「管道與支架」系統的完整性,讓整體淋巴回流系統像是失衡的引擎,啟動困難、動能不足。


過瘦癌友常見的水腫表現?


以下是我們在臨床經驗中觀察到幾種常見的情況:

  • 患肢水腫反覆發作(或合併雙下肢水腫),對壓力治療反應慢或不佳
  • 可能會感覺全身筋膜張力不均,出現姿勢異常或疼痛
  • 疤痕區域變得特別僵硬(或很快就沾黏成束)、牽拉感強(輕輕活動就很緊)
  • 對一般壓力衣物或繃帶耐受力低(皮下脂肪太薄、受力點過小)
  • 容易疲倦、肌耐力低落,影響淋巴回流動力

在這些狀況背後往往已經不是單純的淋巴水腫問題,而是身體的整體結構與功能失能所造成的「回收能力失衡」。


如何照顧過瘦癌友與預防淋巴水腫?


完整健康照護技巧歡迎訂閱Cancell線上課程了學習更多


仙風道骨並非清淨,過瘦是絕對需要注意的健康風險


我們都知道,無論是在癌症治療或淋巴水腫這條健康改善的漫長路上,從來不只有「體重」的問題。在淋巴水腫、化療副作用管理或肌筋膜修復的健康協助工作中,「過瘦」並不單指體重過低,而是指失去健康的身體緩衝能力。

然而過重的人有過重的阻力,過瘦的人也有過瘦的脆弱。

比起時常被呼籲的過重問題,我們更不能忽略那些看似清瘦、實則卻相當虛耗的癌友們。在身體結構與功能之間,維持良好的平衡,才是預防淋巴水腫的真正關鍵。

即所謂:「脂肪不是罪惡,過瘦不是清淨。」在抗癌與抗腫的過程中,重視每一個身體細節、觀察每一種體態轉變,將是我們用心關照的照護品質關鍵所在。



*註: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對於「過瘦」的定義通常依據體重指數(BMI, Body Mass Index)進行評估,但也會結合身體組成(如肌肉量、脂肪量)和臨床功能狀態進行更細緻的判斷。以下是各大醫療健康組織對「過瘦」的常見定義與評估方式: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

定義:BMI < 18.5 kg/m² 為體重過輕(Underweight)
輕度過瘦:BMI 17.0–18.4
中度過瘦:BMI 16.0–16.9
重度過瘦:BMI < 16.0
這是全球最普遍採用的標準,但僅依靠 BMI 可能忽略肌肉量與脂肪分布差異。

美國臨床營養學會(ASPEN)

強調「體重過輕」需與營養不良(malnutrition)區分:
特別指出「過瘦但非營養不良」與「正常體重但肌肉流失(sarcopenia)」的不同。
評估會結合:體重變化率(%)、飲食攝取量、身體功能(如握力)、身體組成(肌肉、脂肪)。

癌症營養相關共識(GLIM Criteria)

用於癌症或慢性疾病個案的體態分類。「體重過輕」若合併肌肉量下降與體能功能降低,則可能符合「癌症惡病質(cachexia)」或「嚴重營養不良」的條件。

癌症惡病質(Cancer Cachexia)診斷標準

參考 Fearon et al., 2011 的國際共識,定義:「一種由慢性疾病(如癌症)引起的複雜代謝症候群,以肌肉流失為主,即使營養補充也無法完全逆轉。」
診斷條件:體重無意識下降 >5%,或
BMI < 20 且體重下降 >2%,或
肌肉質量低且體重下降 >2%
這種狀況常見於晚期癌症病人,會顯著增加治療副作用、降低生活品質與預後

亞洲標準補充

亞洲人族群的體型較小,BMI 標準略有不同,部分研究與機構(如日本厚生勞動省)會將:BMI < 18.5 定義為過瘦,BMI < 17 為明顯營養不良風險。
也會輔以:腕圍、上臂肌肉圍、體脂率、骨骼肌質量指數(SMI)等輔助指標來評估「實質肌肉流失」或「脂肪過少」。


參考資料


  • Brown, T. E., et al. (2021). Body composition and chemotherapy toxicities in breast cancer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Macquarie University. https://researchers.mq.edu.au/...
  • Fearon, K. et al. (2011).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cachexia: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. The Lancet Oncology, 12(5), 489-495.
  • Prado, C. M., & Baracos, V. E. (2010). Body composition in chemotherapy: the overlooked variable.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, 13(3), 249–253.
  • Schmid-Schönbein GW. Microlymphatics and lymph flow. Physiol Rev. 2009.
  • Gashev AA et al. Regional variations of contractile activity in isolated rat lymphatics. Microcirculation. 2004.
  • Schleip R. Fascial plasticity – a new neurobiological explanation: J Bodyw Mov Ther. 2003.
  • Rutkowski J, Swartz M. Interstitial flow as a morphoregulator. Trends Cell Biol. 2007.

資料整理:手護健康體系創辦人暨臨床總監 蔡孟婷淋巴水腫專科治療師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engtingpt

更多淋巴水腫自我照護知識,歡迎閱讀 <<淋巴水腫消腫解痛聖經>> 一書!
https://reurl.cc/YVKx6O

訂閱Cancell醫抗癌看深度本文,預約專科治療師線上諮詢
https://cancell.tw/course/4

<<以上資訊歡迎分享,敬請註明出處>>


相關閱讀


是胖還是腫?--- 肥胖型淋巴水腫(Obesity-Induced Lymphedema, OIL)
我可以穿著日用型壓力衣物睡覺嗎?
[淋巴水腫] 癌症化療引起的淋巴水腫


手護健康用心守護


預約健康
臉書專頁